複製連結連結已複製
為有效管理自然相關影響、風險和表現,中電從項目生命週期的角度運用各種環境管理工具和流程,以確保在項目的每個階段將自然相關議題納入考慮範圍。
以下章節詳述中電如何管理被視為重大的個別自然相關主題。中電訂立了高於監管合規要求的目標和指標,以推動持續改進,並編製績效指標來監控其自然相關策略、計劃和項目的進度和成效。
為在HSE管理系統中強化管理自然相關主題,中電已完成檢視自然相關框架(包括與TNFD一致的框架)和中電本身的自然相關實務。
在項目初期階段,中電會展開投資前環境風險評估(包括環境盡職調查),以識別潛在自然相關風險、項目責任和影響。綜合生物多樣性評估工具(IBAT)及氣候評估工具亦分別用於檢視生物多樣性敏感領域,及識別擬定項目可能面臨的潛在氣候相關風險。該等盡職調查流程能及早評估與擬定項目相關的營運和業務風險,繼而進一步分析及安排持份者參與,在適當的情況下減輕風險。
環評是確保妥善考慮所有環境相關影響(例如空氣質素、水質及生物多樣性)並採取有效紓緩措施來應對的關鍵步驟。中電已制定程序全面落實地方監管機構所規定的環評要求及建議,即使在法規相較寬鬆的國家,亦遵循相同的評估要求。
閱讀有關新項目如何顧及環境方面的因素多年來,中電一直致力按照國際最佳實務來管理環 境影響。例如,根據HSE管理系統,中電擁有營運控制權或共同營運控制權的所有發電資產均必須在開始營運或收購後兩年內取得國際標準ISO 14001:2015環境管理系統的第三方認證。直至2023年,該類別的所有資產的環境管理系統均已成 功獲得ISO 14001:2015標準認證。
中電採用數碼技術進行環境數據管理,以確保數據完整及衡量達成目標的進度,並有助協調資產的跟進措施。目前,現有的集團營運資訊系統(GOIS)用於報告資產層面和集團層面的環境關鍵表現指標。該系統很快將被新的數碼系統取代,新系統將提升收集及報告公司數據的自動化及數碼化水平。此外,中電亦在香港及澳洲分別實施定制環境數據管理系統,名為「EMIS」和「MonitorPro」。該等工具旨在保障環境數據安全、自動化趨勢分析及數據匯報,以及支援合規和風險管理。
為進一步加強數碼化溫室氣體(GHG)排放的計量工作,中電在進行歷史數據遷移和校準後,於2024年還推出了一個旨在測量、追蹤及管理溫室氣體排放及環境影響的全新數碼平台。該平台簡化了數據收集、分析和報告,以提高透明度和優化數據管理。
有關如何將此等環境管理措施和流程應用於特定環境範 疇的詳情,請參閱「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 」、「氣體排放」、「廢物管理及物料使用」及「水」章節。
複製連結連結已複製
中電積極為自然保育和棲息地修復活動作出貢獻,同時致力緩解對自然(包括業務鄰近地方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所造成的影響,以達致「生物多樣性零淨損失」目標。中電根據生物多樣性的規管程度開展工作,同時制訂特定廠址指標,並在需要時進行生態補償計劃。
在2024年,EDD流程更新以納入更多與自然相關的元素,其中包括採用IBAT(綜合生物多樣性評估工具)來識別生物多樣性敏感區域。IBAT包含全球生物多樣性敏感區域和受威脅物種的數據庫,並在投資前階段使用,以避免生物多樣性風險。這工具使中電能夠及早識別潛在的生物多樣性風險,從而進行盡職調查和早期評估運營和業務風險。隨後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利益相關者參與活動,以適當減輕這些風險。
《中電生物多樣性影響評估指引》適用於發電、輸配電、礦場以及其他電力相關項目,為進行生物多樣性影響系統性評估提供框架,同時對管理生物多樣性風險作出指引。例如,該指引使中電能夠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之前,評估任何可能影響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及相關國家《受威脅物種國家保育名錄》的新業務。該指引目前正在更新,以考慮納入 TNFD 發佈的行業指引中的內容。
生物多樣性影響評估亦根據當地法例規定並參考國際金融公司《可持續性框架》制定。這評估包含了分析基準狀況、評估項目影響的範圍與程度,以及研究緩解方案。該評估在考慮相關的避免、減低、恢復或復原的方案後,才擬定補償措施。
根據EDD和環境影響評估(EIA)活動的發現和建議,將制定緩解措施,以解決與自然、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相關的不利影響。
在項目運營階段,所有識別出的不利影響將在環境管理系統(EMS)下進行監測和控制。EMS也會不斷審查,以將新出現的環境問題(如自然)納入現有的管理流程中。2024年,中電電力的發電業務部門更新了其運營和維護活動的重大環境方面登記冊,以包括與自然相關的影響驅動因素和依賴性,以及相關的緩解措施。
管理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需因地制宜,中電考慮到不同的因素(例如項目所在地及其周邊的發展程度),作為其在自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土地修復方面持續努力的一部分。
2024年的生物多樣性及自然相關改善計劃包括:
複製連結連結已複製
中電致力減少在營運過程中排放的空氣污染物,同時擴大其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發電組合。進一步降低現有化石燃料電廠的淨排放量仍然是集團優先處理的議題。
根據中電集團的HSE管理系統,中電擁有營運控制權的燃煤及燃氣電廠,均須符合中電訂立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及總粒狀物(Total PM)排放上限規定,或全面遵守當地相關法例,兩者以較嚴格者為準。相關排放情況透過連續排放監測系統進行監測。鑒於燃煤電廠的汞排放日益備受關注,中電自2021年起亦開始監測及報告其燃煤電廠的汞排放量。
除了在電廠管理流程中採用最先進的氣體排放管控措施外,中電在設計新燃氣電廠時亦採用了先進的發電技術來提升發電效率,以助進一步減少空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量。
燃煤電廠如雅洛恩、Mount Piper及青山發電廠等是集
團的主要氣體排放來源,相關的氣體排放指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該等電廠表現的影響。中電審慎管控燃料組合,並結合先進科技,減少氣體排放。
中電已制定了2025年及2030年的中期和長期氣體排放目標,為進一步減少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及粒狀物(PM)排放量提供指引。排放目標範圍涵蓋中電擁有營運控制權的所有電廠。
2024年與排放相關的目標及進展如下:
自然指標 | 減少污染 | 2024年成果 | 2024年進展 | 2025年底前 | 2030年底前 |
---|---|---|---|---|---|
排放量 | NOx 排放量 | 減少26% | 符合預期 | 減少20%至30% | 減少50% |
SO2 排放量 | 減少18% | 符合預期 | 減少15%至20% | 減少55% | |
粒狀物排放量 | 減少16% | 符合預期 | 減少10%至15% | 減少90% |
2024年,中電的NOx、SO2及粒狀物排放量較2021年基準年分別減少26%、18%及16%,符合訂下的排放目標,而粒狀物減排量更輕微超越2025年設定的目標。
中電出售中國內地的防城港燃煤電廠的股權後,再撇除印度發電資產(特別是哈格爾燃煤電廠),集團的整體氣體排放量已大幅減少。透過實施多元化燃料組合策略,加上致力維持減排設施的效能,集團的排放量得以進一步減少。
2024年的主要舉措及計劃包括:
與2023年相比,2024年的NOx和SO2排放量略有增加,主要是由於Mount Piper電廠為滿足電力需求而增加發電量。然而,由於Mount Piper電廠在粒狀物減排設施管理方面表現卓越,加上新安裝的粒狀物連續排放監測系統(PM-CEMS),總粒狀物排放量已輕微減少。
複製連結連結已複製
中電致力在整個項目生命週期融入循環經濟原則,及探索減少物料使用及棄置廢物的機會。中電按廢物管理層級,即預防、減少、重用、替換、回收再造、處理和棄置,優先落實可將日常營運中產生的廢物減至最少的首選措施,並繼續在營運過程中推行循環經濟理念,以應對廢物及污染問題。
中電透過於項目設計及建造階段進行的環境盡職調查及環評,以及於營運階段的環境管理系統,妥善管理所有有害及一般廢物,以減少廢物及促進回收,並確保按當地法例棄置廢物。中電按照廢物管理層級優先考慮減少廢物,其次是重用及回收再造,而不是進行棄置。中電還鼓勵在整個從設計至產品壽命完結的項目周期中採用 CE 原則。當需要收集有害廢物進行回收再造或棄置時,將由認可承辦商依照當地監管要求進行。
中電旗下燃煤電廠在營運過程中的主要副產品,是燃煤產生的煤灰以及煙氣脫硫過程中產生的石膏。中電根據環境管理系統中列明的廢物管理流程及程序,積極管理這些副產品,而非將其棄置。中電致力根據循環經濟原則及地方法規及慣例,將這些副產品用於建造工程及作其他用途。
儘管中電日常營運產生的固體及液體廢物相對較少,但涉及拆建的項目通常會導致一般固體廢物量增加。集團會在環境管理系統下處理及監控這些廢物流,並納入循環經濟理念以最大限度減少廢物與污染。中電亦與供應商合作識別修復和回收機會,並致力推動員工的行為改變,當中包括在電廠和辦公場所設置回收設施,並提供有關循環經濟原則及廢物管理的電子學習課程。
中電記錄在其設施所產生及回收的有害及一般固體及液體廢物,按月監察所產生的廢物。
所有在中電旗下電廠的煤灰蓄水池(即香港青山發電廠及澳洲雅洛恩電廠的各個煤灰湖)經過審視後,結論為其結構完整性令人滿意,全部被評為低度潛在風險。
中電推行多項措施,以減少在發電及其他營運過程中產生的廢物,並加強廢物重用及回收再造。
中電回收有害及一般固體及液體廢物,並在可行情況下向其他行業出售煤灰及石膏等發電副產品以重複使用。
不同類型的電廠會產生不同種類的廢物,而化石燃料發電廠是主要的廢物產生來源。產生及回收再造的廢物數量與輸出電量亦無直接關連,而是受維修和建造活動,以及當地的廢物處理設施和措施影響。
中電以2021年為基準年,按廢物總量(包括燃煤電廠產生的副產品)的百分比減幅制訂了2025年及2030年集團中期和長期減廢目標。此外,中電還制定了到2025年達到100%回收廢棄電器與電子設備、廢棄充電電池、廢金屬及惰性建築廢料,及完全摒棄在餐飲設施中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的廢物目標。
2024年,集團營運產生的廢物總量已從目標的基準年2021年水平減少68%,達標進度略優於2025年的廢物目標。
廢物量減少的主因是由於集團出售了在中國內地防城港燃煤電廠的股權,並在計算廢物量時撇除了印度發電資產,特別是哈格爾燃煤電廠。特定電廠的各項廢物管理措施亦對減廢作出貢獻。
燃煤產生的煤灰以及煙氣脫硫過程中產生的石膏,仍然是集團的主要廢料。
中電亦已於2024年根據當地監管政策及回收基礎設施,實現全面回收所有廢棄電器與電子設備、廢棄充電電池、廢金屬及惰性建築廢料,並摒棄在餐飲設施中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展望未來,中電將持續改善廢物管理流程,並推動循環經濟原則的落實,以及在整個項目週期中探索循環經濟改進機會。
廢物目標涵蓋中電擁有營運控制權的所有營運資產。2024年與廢物相關的目標及進展如下:
自然指標 | 減少污染 | 2024年成果 | 2024年進展 | 2025年底前目標 | 2030年底前 目標 |
---|---|---|---|---|---|
廢物 | 廢料1 | 減少68% | 符合預期 | 減少65% | 減少70% |
回收廢棄電器與電子設備 | 100% | 符合預期 | 100% | -- | |
回收充電電池 | 100% | 符合預期 | 100% | -- | |
回收廢金屬 | 100% | 符合預期 | 100% | -- | |
回收惰性建築廢料 | 100% | 符合預期 | 100% | -- | |
摒棄在餐飲設施中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 | 100% | 符合預期 | 100% | -- |
2024年的主要計劃及舉措包括:
2024年,集團回收及出售的煤灰及石膏副產品總量較2023年有所下降,原因是青山燃煤發電廠發電量下降,及部分石膏仍儲存在電廠,尚未出售作回收再造。
複製連結連結已複製
中電深明解決用水問題的重要性,因此不斷強化水資源管理實務,以減少用水量和廢水排放,例如在旗下電廠採用海水冷卻或水循環再用工序。
中電正減少作營運用途的淡水量,並減少新項目對水資源系統的影響。中電旗下的電廠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營運狀況及年限,採取一系列節約用水措施。能夠循環使用的水量亦取決於多項因素,包 括地點、電廠設計及當地規管要求。
中電在與水相關的問題上有雙重考慮。一方面,電廠使用淡水可能影響當地水質及導致水資源稀缺。為解決這個問題,中電在新項目規劃階段會根據當地規定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以確保與項目建設及電廠營運有關的影響得到控制及緩解至可接受的水平。
另一個考慮是中電旗下化石燃料發電廠及水電資產的水供應保障。中電擁有營運控制權的六個化石燃料電廠中有四個採用海水冷卻。如果海水冷卻不可行,中電將盡最大努力改為採用水再循環工序減少淡水使用。雖然太陽能光伏電站亦須用水清潔太陽能板,但用水量相對較少。這些措施有助限制水安全問題構成的風險。
中電透過系統化的環境盡職調查,及每年使用全球公認的工具,如世界資源研究所的 Aqueduct 分析工具,評估新項目與水資源相關的風險。評估範疇涵蓋水供應量、水資源敏感度、水資源壓力分佈、與其他持份者競爭水資源的可能,以及各地區實施的管理策略等。一旦識別出水資源供應風險,中電會與當地持份者溝通並了解其需要,及與當地供水商溝通以緩解及解決問題。涵蓋整個集團的最新評估顯示,目前供水體制穩定,造成嚴重影響的整體風險偏低。
中電的排放水質同樣必須符合許可及法例規定標準。在中電的環境管理系統(EMS)下,排水的負面影響均會根據定期檢視的計劃進行識別、監察及控制。為防止及處理污染物溢漏或洩漏,中電已制定了具體應變計劃。 由於中電採取了水處理措施,集團各項業務的運作並無對相關的水體構成重大影響。
為監察用水效率,中電亦追蹤淡水抽取量、排放量及水強度(基於輸出電量),並每年訂立內部指標以鼓勵持續改善水資源管理實務。中電亦參與了CDP水安全調查問卷,並透過在調查問卷中分享的水資源管理數據, 與同業進行基準比較。
2023年,中電檢視環境目標訂定流程,並完善耗水目標,以反映中電化石燃料電廠即將退役的情況。中電已就淡水消耗量以2021年為基準年,制定按百分比減幅計算的集團2025年及2030年中期和長期淡水消耗目標。中電制定了進取的淡水消耗目標,銳意在2025年時較2021年基準年降低45%至55%的總淡水消耗量,及在2030年時較 2021 年基準年降低85%的總淡水消耗量。淡水消耗目標涵蓋中電擁有營運控制權的所有資產。
2024年與集團中期和長期淡水消耗目標有關的成果如下表所示:
自然指標 | 減少污染 | 2024年成果 | 2024年進展 | 2025年底前的目標範圍 | 2030年底前目標 |
---|---|---|---|---|---|
水(依賴性) | 淡水消耗量 | 減少51% | 符合預期 | 減少45%至55% | 減少85% |
中電在2024年的淡水消耗量較2021年基準年減少51%,符合集團的淡水消耗目標。
淡水消耗量大幅減少,與氣體排放和廢物產品的情況相似,主要是由於集團出售在中國內地防城港燃煤電廠的股權,加上撇除了印度發電資產,特別是哈格爾燃煤電廠。各資產的各種節水措施亦有助減低對水的依賴。
中電將繼續追蹤旗下電廠的循環用水總量,以進行持續改善,並在集團內部分享良好實務,使個別電廠的努力能發揮最大效益。
中電水管理示例概述如下:
與2023年相比,2024年的淡水消耗量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雅洛恩煤礦場的降雨量減少。2024年,水資源緊絀地區的淡水消耗總量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更新後的WRI水風險模型, EnergyAustralia的五座化石燃料電廠(包括澳洲的燃煤電廠雅洛恩電廠和Mount Piper電廠)也屬於全年水資源緊絀地區。